挖斷崗因治水英雄陽華而得名
挖斷崗村新貌 。
從十堰城區沿209國道西行,不到20分鐘車程便進入俊秀美麗的鄖陽區柳陂鎮挖斷崗。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的村莊房屋,綠樹成蔭的寬闊馬路,宛若一座座天然的大盆景,看起來讓人心曠神怡。日前,記者來到這個充滿新農村氣息的富饒土地上,聽當地居民講述挖斷崗的地名來歷。
■文、圖/記者 吳忠斌 特約記者 孟江
挖斷崗因一個神話傳說而得名
7月12日一大早,記者一行驅車來到鄖陽區柳陂鎮,探訪挖斷崗的前世今生。
柳陂鎮沙洲村黨支部書記郝善國告訴記者,挖斷崗村已于2012年改為沙洲村。原來的挖斷崗正是沙洲村的村部所在地。登上村部辦公樓樓頂,郝善國指著不遠處一座小山告訴記者:“這就是挖斷崗的一部分,209國道正好將挖斷崗一分為二。現在村部所在地以前是一個小土丘,因修建村部被鏟平了。”
郝善國介紹說,挖斷崗位于鄖陽區柳陂鎮原舒家溝村、朱家灣村與挖斷崗村三村交界處,是因一個神話傳說而得名。
說起挖斷崗的來歷,今年57歲的沙洲村會計程道奎打開了話匣子。
土生土長的程道奎說,挖斷崗的傳說是古麇人紀念治水英雄陽華而流傳下來的一個神話故事。據傳,鄖陽老城的武陽嶺、北門坡、小西關、西河街一道嶺在上古時期和漢江河對岸的廣施山是連為一體的沉積巖山脈,漢水進入古麇后繞道茅窩經柳陂湖到茅坪河后,順天馬崖流向東南。古麇部落在它的上游繁衍生息,到周成王時封為麇國。古麇部落的“鄖縣人”,世代在這里漁獵耕種,快樂生活。
原來,古麇部落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可是突然間漢江河道上出現了一個土梁,漢江被堵,水位上升,淹沒了耕地和村莊。陽華帶領部落人要把攔河的山梁挖掉,排水救田救村。可是這個山梁白天挖,夜間長,越挖越高。有一天夜里,陽華夢見一個白發白眉白須的老人在云霧中唱道:“千挖萬挖,不如茅草一拉。”陽華一覺醒來,恍然大悟,茅草葉緣長滿硬刺,如果擰成繩子來回拉,可能要比鋤頭木锨挖土效果好。陽華便組織族人擰了幾十條草繩,橫著山梁來回拉。果然奇跡出現了,山梁上流出紅水,緊接著一聲巨響,一條青龍騰空而起,后降落到漢江西南岸化作一座小山,后人稱為“青龍山”。
臥江的青龍被趕走了,河道疏通了,耕地村莊也恢復了原樣。然而,此舉卻惹怒了漢水龍王,原來臥江堵水的是龍王太子。一天他在河里游玩,在這里竟然睡著了。陽華開始時用鋤頭木锨來挖,不過是給他抓癢而已,挖走的土只是龍王太子身上附著的泥垢。龍王太子夜晚一翻身,下面的泥垢又長起來了。用茅草一拉,龍王太子甲碎皮破,傷及肝肺,只好趕緊走了。龍王太子化作石山,龍王惱羞成怒,瘋狂報復兩岸百姓,動輒百日無雨旱死莊稼,傾盆大雨沖毀良田,百姓不得安寧。更有甚者,龍王傳令巫師,每年供奉童男童女,方保當年風調雨順。百姓痛上加痛,陽華心急如焚,決定走訪仙山,尋求伏龍之法。
陽華斗龍治水傳說流傳百世
“我們小時候聽過很多老人講挖斷崗的神話傳說,雖然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故事情節大同小異。”程道奎說,漢江河畔的地名如挖斷崗、青龍山、琵琶灘等出處都有一個個傳說。康熙版《鄖縣志》中也有關于陽華斗龍治水傳說的簡單記載。
傳說陽華歷盡艱辛,不知翻過多少座山。一日,烈日當空,陽華饑渴難忍,忽見前方有兩個年輕女子挑水上山。陽華急步趕上,想討口水喝。小妹不假思索,舀了滿滿一瓢水遞給陽華。陽華剛要飲水入口,大姐一把奪過水,指責小妹:“人家跟我們無冤無仇,何故加害于他!”說著又把水倒入桶中。陽華看到桶中竟有一條游蕩的小蛇,不禁抽了一口涼氣。陽華尾隨著她們上山,只見山崖之腳有一洞府,姑娘挑水進洞了。洞門上鐫刻著“武陽洞天”四個大字,陽華迫不及待地叩響洞門。一個仙童開門,問有何事?陽華剛說要拜師學藝,仙童二話未說就關了洞門。陽華無奈,只有長跪不起,一直跪了三天三夜,終于感動了武陽真人。行罷拜師禮后,陽華抬頭一見師父尊容,正是他夢中見到的白發白眉白須的老人。
陽華天生聰慧,勤學苦練,很快學會了多門武功,深得師妹好感。轉眼間又是一個春天,到了二月初二,又是給龍王供奉童男童女的時候了。陽華決定告別師父下山,和龍王決一死戰。然而師父說,依你現在的功力,還不能降服龍王,再修行十年,勝負亦無定數。十年,又有多少人妻離子散。陽華決定瞞著師父私自下山。
陽華告別師妹,沒料到師妹也要下山與他并肩作戰。陽華深知制服龍王是一場惡戰,九死一生,不能讓師妹涉險。師妹無奈求助師姐。師姐費盡口舌,甚至用父訓壓她,卻動搖不了小妹的決心。師姐終于被感動,為了不讓陽華發現小妹,用一把雨傘把師妹藏好交于陽華,并叮囑他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不到家不能打開雨傘。誰知武陽真人掐指一算,知道他們師兄妹私自下山,便略施小術求得一陣大雨。路遇大雨,陽華打開了雨傘,師妹從傘中落下,緊緊地依偎在師兄胸前。師父趕到,嚴令小師妹回山,小師妹苦苦哀求。師父無奈地長嘆一聲:“天意如此!”遂授陽華降魔杖,一人回山去了。
陽華帶著師妹回到古麇部落,族人為他們舉辦了隆重的婚禮。二月二這天,陽華夫婦在漢江河畔搭建法壇,在法壇前置一大鼎,架上蒸籠,籠中作一面龍,蓋上籠蓋,貼上咒符。師妹作法生火,汽蒸龍身。陽華口念避水訣,手持降魔杖,懷揣三塊令牌,來到漢水龍宮,向龍王挑戰。龍王大怒,出宮應戰。陽華使降魔杖,龍王用三尖叉,雙方大戰一百余合。陽華擲出第一塊令牌被龍王接住,第二塊令牌被三尖叉擋開,陽華力漸不支。師妹焦慮萬分前去助戰,她給燒火童子交代,無論如何不可打開籠蓋。她盤腿于江面之上,彈奏琵琶《倒海翻江》之曲,震懾龍王。龍王連破陽華兩只令牌正在沾沾自喜,忽覺汗流不止,功力減退。陽華乘勢發出第三塊令牌,擊中龍王天靈。陽華夫婦合力,正要取龍王性命,不料法壇前的童子聞到籠中蒸物,其香無比,一時忍不住饞打開蒸籠,籠中面龍不翼而飛。燒燙的江水立馬回涼,龍王功力迅速恢復,現出龍形,掀起巨浪,把陽華夫婦撞至天馬崖上,又墮于水中被巨浪沖走。
程道奎說,后來人們在天馬崖下游找到師妹的琵琶,管那里叫“琵琶灘”。漢水流過,沖擊灘上的石頭,鏗鏘有聲,似琵琶之音。
挖斷崗如今成為十堰城區“菜籃子”
沙洲村黨支部書記郝善國說,傳說留給大家的是精神食糧,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挖斷崗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郝善國介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活在十堰城區與鄖縣結合部的挖斷崗村民,憑著精于編制“菜籃子”的獨門技藝,已在十堰城區闖出名氣。在各大市場上,新鮮、味美的柳陂菜早已成為車城人的最愛。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挖斷崗部分村居、蔬菜基地已經與209國道柳陂段一同裝進村民的記憶。取而代之的209國道柳陂高架橋猶如一道臥波長虹,將挖斷崗移民新村與就地抬高新建的數百畝更高標準蔬菜大棚連成一串,展現出一幅壯美的畫卷。
郝善國說,為有效破解有土安置難題,他們在挖斷崗庫周采取回填墊高的辦法新造高標準大棚菜地500畝,用于安置本村移民。移民在大棚里種植黃瓜、西紅柿,每畝地可產黃瓜16000斤,純收入約8000元,西紅柿12000斤,純收入約8500元,移民年可增加收入約3200元。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庫周大力發展櫻桃、桃子、柑橘等小水果,大大增加了村民的創收途徑。目前,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可達9400元。
如今的挖斷崗,以調水為契機興建了柳陂環湖路、長沙一級路、柳五路、209國道及十漫高速柳陂段,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讓致富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
在這片漢江饋贈的肥沃土地上,傳統耕作方式伴隨著社會文明進步的節奏不斷演進,與現代思維、現代理念、現代科技完美融合,不斷推動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眼下,這里大棚林立、瓜果飄香、田地富饒,無不展示著現代新農村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