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劉家大院:
劉家大院有一個奇特之處,大門匾額空白無字。
大院內隨處可見“三星高照”之類的吉祥木雕畫。
石砌的高墻、精美的雕花顯示大院主人身份的不凡。
在鄖西縣澗池鄉軍家河村的劉家灣里有一處古宅,當地人稱之為劉家大院。這是一處典型的徽派建筑,為漢高祖劉邦后人劉應榜于清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修建,距今近200年。
按理說,老宅是身份的象征,大門的匾額更是地位的彰顯。而這處老宅,大門兩邊有對聯,而匾額卻是一片空白。這里面有什么故事嗎?
■文、圖/記者 羅毅 通訊員 李仁喜
劉家大院規模很大,擁有23間房屋
到過鄖西縣澗池鄉軍家河村的十堰人都知道,村里有一個老宅,人稱劉家大院。歷經200年的雨打風吹,這處老宅盡顯滄桑。
劉家大院規模很大,由23間房屋組成,可見當時宅子主人的身份不凡。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屬中國古代硬山式建筑形式。整座建筑為磚、石、木結構,占地面積1465平方米,正面闊39.7米,通進深36.9米,建筑面積935平方米。
站在大門口展望整座建筑,兩進三重式的院落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沿著屋外的場子,上13步青石臺階,來到第一重房屋,這里寬39.72米,進深3.48米,包含5間房屋。大門門廳有一間大屋,是進出大院的通道,門廳(樓)的兩邊山墻向上砌出屋面,成馬頭形,比左右兩邊的房子高了許多。門為木質,門框寬2.1米,高2.7米。門框上方有長形匾額,寫有4個字“天祿遺徽”。
通過前門廳內的長石沿階條,來到前天井院。天井院為長方形,長19.5米,寬4.2米,左右兩邊有青石臺階通往第二重房屋。院內全部用青石板鋪成,地面有兩個排水口,為石頭鑿成的古銅錢狀。第二重房屋為兩層,房屋共5間,面闊寬19.5米,進深5.3米,前檐高4.58米。房屋前檐墻上開著8個窗戶,上下各4個,為透雕石窗。
布局精巧,屋脊雨水自然流入天井
可以說,這間老宅的前兩重房屋和前廳,在設計上很別致,凸顯了古代建筑的特點。而房屋后面的結構,依然延續了這樣的風格。
上臺階進入中廳的大門口,門下面左右各有一個石門凳,正面雕花為菊花浮雕,寓意“菊壽延年”。中廳進深4.3米,寬4.3米,中廳離地2.4米之處的一塊枕木被木格板分隔成了一暗格,在暗格中間有一幅木雕畫,為福星、祿星、壽星齊聚的“三星高照”吉祥圖案。中廳左右各是兩間廂房,從廂房里可以上到二樓。中廳與后天井院的分隔全是格子門,安裝在厚實的木檻框內,木檻上有“二龍拱壽”的漏雕圖案。
穿過中廳木門,便是后院的天井院。天井院長7.68米,寬6.5米,全部為青石板鋪就。天井設在廳中,使得屋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天井設計很講究,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順勢納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歸明堂”,圖財不外流的吉利。天井兩邊是廂房,兩邊各兩間,分為兩層,下層是青磚砌就,上層木結構,用木隔板分隔,開有檻窗。
穿過天井,上兩步青石臺階就是第三重房屋。房屋共5間,中間大廳(明間)的檐墊板上有“漁、樵、耕、讀”栩栩如生的浮雕人物,左右兩間(次間)的檐墊板上是欞條組成的鏤空圖案,檐枋與檐柱相交處的雀替是透雕的近似三角形的龍形木雕。穿插枋兩面雕刻的有鹿、鳳、麒麟等瑞獸及松、福星、仙童等寓意吉祥的圖案。明間主要用于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劉家大院屋頂的用瓦也十分講究,分為板瓦、滴水瓦、溝頭瓦、花頭瓦等品種。板瓦用于大面積覆蓋,可鋪設成底瓦、蓋瓦兩種形狀以利排水。底瓦以小頭向沿口,凹面朝上組成溝槽疊放在屋面望磚上;蓋瓦與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蓋在兩溝瓦之間。溝頭瓦又稱貓頭瓦,上繪貓頭圖案,用于蓋瓦前部,與蓋瓦成90度角,封住兩溝瓦壟,防止鼠雀在瓦壟內做窩。花頭瓦是在一張蓋瓦的凸面上加一扇形邊帶鋸齒花紋圖案,蓋在重疊溝頭瓦上。
大門空白匾額留待后人書寫
劉家大院選址巧妙,依山就勢,靠近水源。大院以大泥河及對面的山作為建筑基址的前景,視野開闊。河水從東流向西,在大院坡腳下向南流去。面朝大院,左有山梁與謝家坪交界,右有山梁與軍家河交界,左低右高,背后的山高而緩,來勢綿延不斷,有一股清泉從大院右邊流過,常年不息。
據當地文史專家考證,這處宅子距今近200年,是漢高祖劉邦后人劉應榜于清嘉慶二十五年修建的。屋后長著許多四季常青的名貴楠木,門前還有一棵古皂角樹,據說也有近200年樹齡。
劉家大院有一個讓人費解的地方:大門門聯是石刻的,右為“遵東魯雅言詩書執禮”,左為“守西京明詔孝帝力田”,門墻中間有一凹下去的匾額,上面卻沒有字。按理說,匾額是宅子地位的彰顯,這處的字尤為重要,為什么是空白呢?當地老人講,當初建宅子時,匾額上就沒有字,準備留給后輩寫。遺憾的是,歷經歲月滄桑,匾額上的字至今也沒有人添上。
如今,鄖西縣文體局已將劉家大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對其進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