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梁思成的弟子,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他是世界遺產專家,武當山申遺時前來考察指導
羅哲文(資料圖片)
羅哲文為靜樂宮題字。
近日,丹江口市文體局退休干部陳智忠展示了他珍藏10多年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我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為武當山靜樂宮修復工程竣工時所題寫的。
羅哲文是梁思成的弟子,被譽為 “萬里長城第一人”。他一生至少兩次來到十堰,在武當山古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師從梁思成,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1924年,羅哲文出生于四川宜賓的農民家庭。1940年,16歲的羅哲文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從此踏進古建筑學之門。梁思成見羅哲文在繪圖方面有培養前途,便把他收為弟子,為自己繪圖和整理資料。
梁思成對羅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鉛筆、擦橡皮這樣瑣碎、細小的環節,他都耐心地向羅哲文傳授經驗,使羅哲文從入門起,就接受到最規范的訓練。林徽因則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幫他補習英文。
羅哲文回憶說,梁思成對自己的關懷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學習,還包括生活。羅哲文原名叫羅自福,常被人取笑為“羅斯福”,于是,梁思成給他改名為“哲文”。
1944年夏天,羅哲文跟隨梁思成到重慶。梁思成用鉛筆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標出盟軍轟炸敵占區時需要保護的古建筑,并特別提出了需要保護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筑的位置,由羅哲文用繪畫墨水把鉛筆所畫的位置描繪清楚,地圖及時交到美軍手中,從而保護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國寶性古建筑。
1948年,林徽因建議羅哲文去長城考察。當年10月,羅哲文帶上相機,徒步登上八達嶺長城,拍下他的第一張長城照片。看到八達嶺長城已是斷壁殘垣,方磚四處散落,周圍荒草叢生,他內心滿是惋惜。
1951年,羅哲文調到文化部文物局,開始了漫長的文物保護生涯。全國100多座國家級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親自考察過。多年來,他一直為長城奔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為武當山申遺提出寶貴意見
羅哲文和十堰的淵源,得從1991年說起。
1991年4月,國家文物局領導視察武當山。“武當山不僅是一座藝術寶庫,而且這里的古建筑還是我國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一位領導感嘆道。不久,武當山玉虛宮作為全國首批省級重點文物搶救項目,獲得專項資金。文物專家認為:武當山經歷五百年風雨,仍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風格,為明代國家政治、經濟和中國宗教發展的實物見證,應采取有效措施搶救保護好這些珍貴遺產。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把武當山古建筑群推向世界,由此走上議程。1993年5月7日,國務院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研究會副會長單士元,建設部高級古建風景園林專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顧問鄭孝燮,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研究會會長羅哲文等6人組成的武當山考察組,來到我市考察。
當年,擔任丹江口市博物館館長的陳智忠見證了專家們的這次考察。8日,考察組實地察看博物館文物和存放在丹江口城北的搬遷石刻文物,其中有許多明代珍貴文物。9日,羅哲文、鄭孝燮到烏鴉嶺、南巖等處考察。登上觀景臺,兩位老專家興奮不已,一邊拍照一邊大贊:“是上品,是極品,太美妙了。”當年,羅哲文帶著兩部相機,有專門拍幻燈片的。他不斷變換角度按動快門,久久不肯離去。
10日,考察組徒步登金頂(當時未建索道)。11日,考察組考察了武當山文管所的館藏文物及玉虛宮、玄岳門等處的文物建筑。13日考察結束,專家們對武當山做了全面論證和評估。單士元說:“武當文物蔚為大觀,在別處是看不見的,比如造像,‘神’在眼中。”鄭孝燮說:“武當山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文物。把武當山風景、自然、文物的價值說成國寶,是當之無愧的。如果保護得好,發展得好,可以超過國寶的概念。武當山古建筑應列入中國建筑史。”羅哲文說:“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文物。文物要發揮作用,一保二用是個大課題。”他贊成武當山古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議做好保護工作。
1994年5月25日—26日,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考斯拉、蘇敏塔迦來到武當山考察。27日,考察官在驗收座談會上宣布:“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里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筑和自然美景。”此次考察的成功,對武當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起到決定性作用。
1994年12月15日,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5年6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儀式,為武當山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欣然為靜樂宮題寫對聯
武當山的恢宏和壯觀,在羅哲文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此后,盡管他工作繁忙,但對于武當山的鐘愛,一直未曾消減。
如今,游客前往武當山靜樂宮游玩時,可以看到懸掛的一副對聯:“太乙混元生萬象,武當凈樂喜重光。”(注:靜樂宮創建于明永樂十六年,皇帝賜“元天靜樂宮”額。自此,“靜樂宮”始有其名。但后來在明刻本中,“靜”、“凈”開始混用,并一直延續下來。2010年統一為靜樂宮。)這副對聯是羅哲文2005年為靜樂宮修復工程竣工時所題寫。
對聯是陳智忠請羅哲文題寫的。2003年,陳智忠曾去北京拜訪羅哲文,到過其家中。兩年后,靜樂宮修復工程竣工時,陳智忠寫信給羅哲文,請他為靜樂宮題字。一個多月后,陳智忠收到羅哲文從北京郵寄過來的信封,里面裝著這副對聯。“對聯原件我一直珍藏著,懸掛在靜樂宮的對聯是放大后了的。”陳智忠說。
很多人都知道,羅哲文像許多文博專家一樣,雅好詩書。他喜愛作詩填詞,但不是一般的吟花弄月與感時抒懷,而是“以詩為證”和“吟詩留史”。他的詩詞主題緊扣古建生涯,具有淳樸清新的紀實風格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在十堰,除了靜樂宮的這副對聯外,還有多處題字出自羅哲文之手。
2012年5月14日,羅哲文去世,享年88歲。“羅哲文先生繼承了恩師梁思成的衣缽,守望著幾千年的中華建筑之精華。他放眼世界各民族優秀建筑學,有機結合中華建筑之特點,傳播中國古建筑之美及保護理念,功垂千古!”陳智忠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