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當山金頂紫金城 (資料圖片)
寺廟道觀歷來都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武當山地處華夏腹地的漢江上游南岸,屬大巴山脈的北部余脈,山勢縱橫,地域廣闊,森林茂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特別是其山勢形成了 “七十二峰朝大頂”的自然景觀,主峰天柱峰與其它山峰更呈現出神龜形狀,這與道教的 “真武崇拜”不謀而合,有 “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說,因此,它理所當然地成為歷代修道者的首選之地。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并加封武當山為 “大岳武當山”,使武當山高于五岳之上,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圣地和明朝皇帝的家廟。武當山這種獨特的景觀和特殊的地位自然受到文人墨客的特別關注,唐代以來,歷朝歷代的文學家都與武當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就是其中之一。他創作了大量的武當文學作品,為武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
王世貞 (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自稱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萬歷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貞以右副都御史的官銜,撫治鄖陽提督軍務。萬歷四年(1576年)六月任南京大理寺卿,因遭彈劾回籍聽用,實際在鄖陽任職只有一年零九個月。
王世貞在鄖陽任巡撫,天下第一山武當山在他的管轄之下,武當山又是明朝皇帝的家廟,朝覲參拜自然是做臣子的職責所在。同時作為鄖陽的最高長官,迎送皇帝欽差、過往官員、親朋好友也免不了陪同登臨武當,觀光游覽。他到鄖陽任職后一直郁郁寡歡,移情山水、吟詩作賦對于緩解郁悶的心情也是一劑良藥。因此,于公于私他都與武當山有不解之緣。他在鄖陽任職的一年多時間里數次上武當,足跡踏遍了武當的山山水水。
第一次游武當——
盡職責 賞名山
萬歷三年 (1575)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王世貞第一次登臨武當山。這次登臨武當主要是參拜朝覲,盡一份新任官員的職責。
縱觀王世貞這次的武當之行,有幾個特點:
一是游的時間較長。行程安排為四天,這對一個管轄三省六府九州六十多個縣的巡撫來說,應該是不算短的時間。
二是游興很高。盡管四天時間幾乎全在下雨,甚至使王世貞衣衫盡濕,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興致,所到之處或流連于山水,或徜徉于道觀,或醉心于談禪,樂此不疲。
三是訪問了兩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道士范丫髻和武當高僧不二和尚。
三月十六日,王世貞由湖廣布政司分守下荊南道參議李日強陪同登天柱峰,在參拜真武、一覽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奇異景觀之后返回太和宮。李日強在太和宮神庫后院安排了午飯,王世貞推辭不就。聽說道士范丫髻居石竇中二十余年,無論冬夏,只穿一件衲衣,一天吃一頓飯,不食油鹽,而身強體健,精神矍鑠,王世貞很感興趣,請人招至,與之交談,令人為其做白湯飯,和他共飲兩大杯酒而別。王世貞還寫了一首《贈范丫髻》詩,生動地描繪了范丫髻身無長物卻逍遙自在的道士生活。
三月十七日下午,王世貞從南巖到北巖訪不二和尚。北巖又稱隱仙巖、尹巖,在今武當山特區魯家寨村,因春秋尹喜、晉尹軌隱居此地修煉之傳說而得名。不二和尚是明代武當山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高僧,他本名孫國信,北京房山人,法名圓信,又號信翁。他早年到白云山出家,后云游天下二十多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入武當山展旗峰西坡虎耳巖弘揚佛法,明萬歷三十年 (1602)圓寂,葬在虎耳巖對面的一條山脊上。不二和尚在武當山時間長達42年之久,明代著名文學家汪道昆、王世貞、袁宏道都與他有交往,并為其賦詩作文,袁宏道還為其撰有 《虎耳巖不二和尚碑記》。
當日,聽說王世貞要來訪,不二和尚早早佇立于巖洞口等候。王世貞身著一身便裝,不二和尚見后問: “公貴人,乃羸服耶?”他請王世貞坐在自己的床上,拿出自己采摘的武當山珍沙果請王世貞品嘗,然后屏退閑雜人員,一邊打著手勢,一邊小聲對王世貞說:“公自此中來,將毋從此中去乎!奈何自失之?”大意是說王世貞是從紅塵宦海走過來的人,以后可不要沿著這條路走完自己的一生,現在有斷絕紅塵、修行成佛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王世貞聽了大吃一驚,他沒想到自己與這位不二和尚素昧平生,初次見面他會勸自己皈依佛門。接著,不二和尚又教王世貞握拳、閉齒、吞咽津液入丹田的修身練功方法。他們邊吃沙果邊交談,談得很是投機。此后不二和尚又陪同王世貞游覽北巖周邊景色,并設宴招待王世貞及其隨行數十人。王世貞感覺 “蔬豉皆香美”。臨別之際,兩人雙手緊握,依依難舍。這次與不二和尚會面,給王世貞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先后在 《自太和下宿南巖記》和 《由南巖尋北巖謁不二和尚》詩作了詳細的記述,并作詩《贈不二和尚》: “苦無道民好,披緇禮遠公。勞師破吾執,所破隨亦空。飯罷了無語,趺坐蒼山中。”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王世貞參禪問道的心境,對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涯的慨嘆,對佛道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是游覽了武當山主要的景點宮觀,如凈樂宮、迎恩宮、玄岳門、修真觀、元和觀、遇真宮、玉虛宮、龍泉觀、紫霄宮、南巖、榔梅祠、太和宮、天柱峰、五龍宮等等,這使王世貞能夠全面領略武當山水之奇特、宮觀之宏偉、道教文化之源遠流長,為他創作詩詞歌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是這次游覽之后他創作了《太和山賦并序》、《自均州游玉虛宿紫霄宮記》等4篇游記,《凈樂宮》、《武當歌》、《太和即事四首》等120多首詩歌,把明代武當文學的發展推向高峰。
第二次游武當——
會朋友 敘友情
王世貞第二次游武當應是在萬歷三年(1575)三月底,是陪同他的好友張助甫、張見甫兄弟兩人游覽。
張助甫、張見甫何許人也?張助甫名張九一(1533-1598),字助甫,號周田,河南新蔡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在京城,張九一經人介紹與王世貞相識。兩人志同道合,常在一起切磋詩藝,相處甚歡,成為莫逆之交。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世貞父親因得罪權相嚴嵩,被關入死牢,王世貞赴京營救,許多門徒舊友不敢再同他接近,獨張九一依然如故。張見甫是張助甫的弟弟,名張九二,字見甫,曾任長垣縣丞,也擅長詩文。
張助甫兄弟在三月十六日前后已到鄖陽,王世貞邀請兄弟兩人游覽迎恩宮。迎恩宮位于武當山北麓石板灘大石橋南。明代永樂年間始建石板灘大石橋,成化二年(1466)均州發洪水,當地許多橋梁被水沖垮,而此橋完好無損,民間傳說是真武大帝顯靈保佑的結果,時提督太監韋貴奏請憲宗皇帝于橋南建元帝殿、真宮殿、關帝廟及道舍等建筑,成化十七年(1481)建成,賜額“迎恩宮”,后此宮日漸衰敗,現僅留遺址。游覽后王世貞作了一首《邀助甫迎恩宮作》詩:“三月花飛懶下堂,出游端自為薇郎。尊前小語青山近,城里玄宮白日長。欲折松枝充塵尾,可辭華土拭干將。人間對有狂名在,不信相逢老不狂。”
第三次游武當——
晤兄弟 了心愿
萬歷四年(1576)農歷六月初一,王世貞第三次游武當。
是年農歷六月,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除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取道鄖陽,與兄王世貞相會。王世懋 (1536-1588),字敬美,別號麟州,時稱少美,嘉靖三十八年 (1559)進士,累官至太常少卿,好學善詩文,也是明代 “后七子”文學陣營的重要成員之一,著述頗豐,而才氣名聲亞于其兄。
王世貞見到久別的弟弟自然是興奮不已,兄弟倆促膝相談,飲酒賦詩,相互傾訴離別之情和別后見聞。王世貞又抽出時間陪同弟弟登武當山,飽覽了武當風光。他詩興大發,先后創作了《太和絕頂贈敬美少參,弟時游自太華,新領部南康,為匡廬主人》、 《與敬美少參登太和絕頂二首》等6首詩記載這次難忘的登游。
這次兄弟兩人登臨武當山,還做了一件對于他們家族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為其父王忬立詩碑。王世貞的父親王忬,是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薊遼總督。王忬是一位正直能干的官吏,曾彈劾罷免東廠太監宋興,在全國影響很大,在北部邊境抗擊韃靼、浙江抵御倭寇戰役中立有戰功。但因王世貞拒絕奸相嚴嵩的拉攏,特別是在營救楊繼盛、處理其喪事問題上,更是觸怒了嚴嵩父子。嚴嵩父子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將王忬冤殺。王世貞、王世懋兄弟二人相對而泣,扶喪而歸。穆宗即位,隆慶元年(1567),王世貞兄弟為父申冤,得到徐階等人的幫助,王忬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御史巡按湖廣任上曾到武當山朝覲游覽,并賦七律4首。
這次兄弟兩人登臨武當山,事先將他們父親當年寫下的這四首詩鐫刻在一塊石碑上,將這塊石碑鑲嵌于南巖宮兩儀殿前的石壁上。目前,這塊石碑完好地鑲嵌于南巖著名的“福壽康寧”右側幾米遠的石壁上。
為什么王世貞兄弟要將父親的詩碑于此時立于南巖宮兩儀殿前呢?我個人理解這其中有這樣幾重寓意:
一是表達兄弟倆對父親深深的懷念之情。王世貞兄弟飽讀經書,受儒家傳統道德的影響很深,皆是至孝子弟,對父親王忬懷有極其深刻的感情,即便父親離開他們已有多年,這感情也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減退。立此碑是他們懷念父親的最好方式。
二是立此碑再次向世人表明父親已平反昭雪。父親被嚴嵩父子逮捕下獄,以致最后被冤殺,一直是王世貞兄弟兩人的一塊心病,悲憤、屈辱的心情久久揮之不去,盡管隆慶元年(1567)父親得到平反昭雪,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立詩碑于此,再次向世人昭示父親已平反昭雪。
三是向世人表明父親是位憂國憂民的忠臣。王忬這4首詩除了贊頌武當仙山的奇特神秘、超凡脫俗外,還表達了為明朝皇帝祈福祈壽的愿望以及為朝廷效勞而不忍退隱山林的思想,這是他作為一位憂國憂民忠臣的內心獨白。立碑于此,可以讓世人誦其詩而知其人。
四是希冀父親得到朝廷恤典。隆慶元年(1567),雖然王忬得到平反昭雪,但王家沒有得到朝廷的恤典,從一定意義上說,平反昭雪是不徹底的。王世貞兄弟對此一直如鯁在喉,向朝廷上書請求恤典而一直沒能如愿。武當山為皇帝家廟、道教圣地、天下靈山,立碑于此也有祈求神靈保佑、使其父親早日得到朝廷恤典之意。王世貞兄弟的這一意愿一直到萬歷十五年(1587)二月才得以實現,禮部以王忬“破虜平倭,功業可紀,偶以虜眾突入,陰觸權奸,竟至殺身,死非其罪”為由,替其請旌,題奏“忬合照例祭二壇,造墳安葬”。萬歷皇帝準旨,五月,又追授王忬為兵部尚書。九月,守官前往王忬墓所行諭祭禮。至此,王忬總算得到了徹底平反昭雪,王世貞兄弟也總算實現了多年的夙愿,傷痕累累的心靈多少得到一些慰藉,雖然朝廷的恤典未免來得太遲了。
五是光宗耀祖,揚名天下。武當山為皇帝家廟、道教圣地、天下靈山,能立碑于此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更何況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朝覲參拜、觀光游覽絡繹不絕,在此立碑自然會引起他們的關注,這對于擴大王氏家族的社會影響、揚名天下、光宗耀祖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說過去有這種想法而很難做到的話,那么王世貞到鄖陽任巡撫后了卻這樁心愿就易如反掌了,所以他們趁兄弟相會、同登武當之機,共同完成了立碑之舉。至于碑上為什么不落王世貞的名字,我認為可能是王世貞身為鄖陽地方最高長官,為了避免給他人留下非議的口實,有意回避一下,不落自己的名字。
其實在這次會面前數月,王世懋從尚寶司司丞職位上被提升為陜西提學副使,路經鄖陽赴任,兄弟倆已經見過一面。從王世貞贈給弟弟的幾首詩《聞敬美使秦中,要取道太和一晤》、《敬美尚寶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鄖陽,言別聊而有贈》、《舍弟自均州城樓別后,道寄二詩,有感輒和》來看,他們是游覽了均州城的,王世貞還在城樓上置酒為王世懋餞行,而武當山九宮之一的凈樂宮就在此地,王世懋又是首次到鄖陽來看望王世貞,按常理王世貞肯定是要陪同他游覽近在咫尺的凈樂宮的。但這次兄弟相見是否登山游覽過,由于缺乏資料記載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王世貞在鄖陽任上究竟多少次登臨武當山我們現在很難說出一個確數,但可以肯定遠遠不止這三次。在撫鄖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王世貞數上武當,朝覲參拜,游覽觀光,創作了120多篇詩詞歌賦,堪稱是武當文學的集大成者,為武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武當文學作品,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取材廣博,寫遍名山,系統全面地描摹、反映了武當山景觀和道教文化。
二是大膽批判,思想深邃。歌詠描摹武當山的文學家數不勝數,作品浩如煙海,但一般都停留在對武當山水宮觀的描摹上,具有深入思考性的作品并不太多,總體看來缺乏思想深度。王世貞的武當文學作品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他的作品除了描摹武當山水宮觀以外,還對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宮觀的原因、目的進行了深入、批判性的思考,具有積極而深刻的思想主題。他的《武當歌》形象地描繪了朱棣大修武當的情景,大膽地揭露了因此而加重百姓負擔、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實,辛辣地諷刺了朱棣求神拜佛、制造“君權神授”謊言的行徑。他的《玄岳太和山賦有序》、《凈樂宮 》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思想。在明代武當文學作品一片歌功頌德之聲中,王世貞大膽諷刺鞭韃本朝先皇,不僅在撫鄖的官員中絕無僅有,就是在整個明朝的官員中也極其罕見。
三是盡展才思,技藝獨步。武當文學作品作者如林,作品浩如煙海,王世貞的作品卻技壓群芳,豐碑獨樹,充分展示了大文學家的藝術風范。他的詩文精于用典,長于用史家筆法;氣韻高遠,形神兼備;注重修辭,語言精煉;體裁豐富多樣,各臻其妙。
王世貞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又是官職正三品的朝廷重臣,主盟明代文壇數十年,文朋詩友、同年同僚遍布大江南北。他將自己的武當文學作品編入《弇州四部稿》刊行于世,加速了武當文學在全國傳播的進程,使其從偏僻的鄖陽一隅走向全國,極大地提高了武當文學在明代文壇的地位,增強了武當文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王世貞已經離開我們四百多年了,斯人已逝,詩賦永留,他創作的120多篇武當文學作品直到今天仍然魅力無窮,我們應當很好地整理、發掘、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為武當文化的再度復興服務,為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服務。
作者簡介
王學范,男,十堰人,中共黨員,現任十堰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學院)正縣級調研員。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十堰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十堰市老年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十堰市社科聯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靜遠齋詩鈔》,主編《古代家訓精選》、《王世貞撫鄖詩文集》、《鄖陽古代詩歌集》、《十堰古代詩歌集》。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武當山旅游線路咨詢預定☆☆十堰旅行社☆☆十堰周邊游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網址: www.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茅箭區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