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吳可新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小型百科全書,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改革開放以來,十堰郵政不負歷史使命,以郵票這個獨特的載體,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將代表十堰特色的武當山、丹江口水庫和東風汽車三張名片搬上郵票這個“國家名片”,先后促成“T152-1,第二汽車制造廠(紅東風)”“1996-16,中國汽車(藍東風)”“2001-8武當山(含小型張)”“2003-22南水北調”四套郵票的發行。中國郵政定于今年9月8日發行《詩經》特種郵票一套6枚。據悉,這套郵票將分別表現《周南·關雎》《秦風·蒹葭》《秦風·無衣》《小雅·鹿鳴》《小雅·鶴鳴》《魯頌·駉》六個內容。十堰是詩祖故里,詩經之鄉,《詩經》郵票將成為十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國家名片。(下圖)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有記載的中國詩歌歷史的源頭(圖一),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但由于年代久遠,史料記載不是很完整,加之對《詩經》中一些場景的描述、人物以及產生年代等都存在一些不同的解讀,所以集郵界對即將發行的《詩經》郵票原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國內外《詩經》研究專家和歷史文化學者經過對史書、史料的考證,一致認為:《詩經》的主要采集者和編纂者尹吉甫(圖二),其食邑地、采風地、卒葬地以及《詩經》“二南”部分歌謠的產生地都指向房縣。
所謂郵票原地,按集郵界目前比較權威一致的解釋是:郵票的主題或主圖確認的事件發生地和實體所在地。因此,根據郵票原地的內涵,湖北房縣是《詩經》郵票的最佳原地。
尹吉甫究竟是何方人士?一說是西周房陵青峰(今湖北房縣青峰鎮)人,一說是西周封鉅(今河北滄州南皮縣)人。另還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西周中都邑(今山西平遙縣)人,一說是古蜀國江陽(今四川瀘州石洞鎮)人。但從大量文獻記載、實物依據以及民俗遺風、民間傳說佐證來看,尹吉甫是西周房陵青峰人無疑。
一、兮甲盤是證明詩祖尹吉甫確有其人的重要物證
國寶級文物、西周重器“兮甲盤”,是宋代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銅器(圖三)。系周太師尹吉甫遺物。其制作者兮甲(即尹吉甫),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故此盤又稱“兮田盤”“兮伯盤”“兮伯吉父盤”。盤上刻銘文133字,明確記述了兮甲征伐獫狁和征收南淮夷貢賦之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評價說:“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鼎之上。”它的銘文的發現,彌補了尹吉甫生世之謎那缺失的一環,從而成為歷史上尹吉甫實有其人的重要證據之一。
二、古今文獻、史存均證明尹吉甫為房陵人
據史料記載,房縣歷代有不少達貴官員、文人墨客賦詩贊頌尹吉甫。
明嘉靖年間,知縣夏維寧為尹吉甫專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縣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鑲嵌在東門城樓。明嘉靖年間《湖廣通志·鄖陽府》記載:“人物·周·房周·尹吉甫,世傳為房州人,有文武才相。周宣工詩曰:‘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子伯奇有孝行。”“尹伯奇,吉甫之子,有孝行……”(圖四) 清代《鄖陽府志》中載:尹吉甫是湖北青峰人,且留有歷史遺跡。
清代貢生張開隱 《詠房州青峰佳景》詩云:“記得房陵古號州,青峰更見景多幽。山為文峰巒環繞,寺有清泉水長流。同治年間仙佛在,尹公墓側斷碑留。”
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47年版《辭海》載:“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業,進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歸。”
位于房縣榔口鄉(今尹吉甫鎮)萬峰山的寶堂寺,寺院后巖壁上原有一古代雕鑿的“日月品字形”石窟,被稱為尹吉甫宗廟。(圖五)在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放有尹吉甫三官神像、三教神像、十八羅漢等,又稱寶堂寺、石佛寺,現存有碑、石窟等。寶堂寺大型石雕龜馱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房縣縣丞李南金、知縣胡壁主持立的《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致,久隱山房旁觀也,朝夕留心而得乎此山巒。此房縣之東九十里,山巒幽雅,輻輳四圖,龍脈縈繞之環繞。”(圖六) 尹吉甫死后,葬于今湖北房縣青峰山,有碑文遺存。(圖七)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祀廟、宅、墓碑刻等文物遺跡。其后裔世居房陵,族譜中都有尹吉甫是房陵人的記載。
三、專家學者認同房縣是詩祖故里詩經之鄉觀點
在近日中國詩經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詩經學會長王長華先生認為,河北河間是漢初《毛詩》的發祥地、傳播地,陜西合陽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傳《詩》地,湖北房縣既是《詩經》中西周詩人尹吉甫的籍里,還是詩經的重要源頭。”眾多專家學者一直認為房縣不愧為詩祖尹吉甫故里,詩經文化蘊藏豐富,詩經資源在全國少見,博大精深。
十堰市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會長袁正洪,為考證挖掘整理尹吉甫文化傾注了近40年的心血。他從1980年開始,收集、挖掘、整理尹吉甫有關資料百余萬字,照片萬余張及錄音、錄像資料等。他的論證是:《詩經》的主要作者兮伯吉父(即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縣,傳說于四川瀘州,故里湖北房縣,食邑房,卒葬于房縣。他還考證《詩經》里的很多詩歌就產生在今房縣一帶。《詩經》把“周南”“召南”放在開頭部分,可見其地位的重要。通過對史書史料、西周、春秋史籍及地方志、地圖、《詩經》“二南”詩篇的逐一研究,并考證漢水、汝水流域,可知以房陵為中心的鄂豫陜邊區不僅是“二南”的交匯地,而且還是“二南”部分歌謠的產生地。(圖八)即:周公、召公以河南陜縣為界,分陜而治。產生在陜以東的今河南南陽、鄂西北(襄陽、枝江以東地區)的民歌歸入“周南”;以陜以西、岐山之陽,漢水流域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等地的民歌為“召南”。今十堰市地處漢水流域中上游,是“二南”的采風地和承東啟西地域。《詩經》中的“二南”相關民歌,至今還在十堰的山鄉傳唱,境內有多個地名與“二南”中的地名相關。袁正洪還逐篇將《詩經》“二南”地域中多種動植物資源、民俗民風與十堰的動植物資源、相關民俗及地域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有著許多共存性。
從古地圖專家、中科院院士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中《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可以看出:房縣幾乎正處在周南和召南的分界線上,或者說正處于產生“二南”詩歌的結合部上,是歷史上“二南”詩歌的流傳地之一。(圖九) 原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河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傳才指出:“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重臣,是對華夏民族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又是確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詩人,比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要早500年。論先后,中國詩史應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縣,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房縣為籍里,你們調查的材料可考可信。河北南皮縣、山西平遙縣的吉甫墓都是紀念墓,四川瀘州之說系誤傳。‘二南’是西周推行文王之化的樂歌,當然會廣泛地推行于尹吉甫的采邑,并深入民間。你們發掘出當地民歌與《詩經》樂歌的結合,以及與尹吉甫相關的民間傳說,很有價值。”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原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劉錫誠認為:袁正洪等專家考證出尹吉甫是房陵人,仕于周,征戰于山西平遙,食邑房,卒葬于房;《詩經》中的 《烝民》《松高》《江漢》《韓奕》《都人士》《六月》,乃尹吉甫所作。這些結論可信可靠有據,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首肯。而與《詩經》相關的民歌,至今還在房縣的深山里被人們廣泛傳唱著。房縣因而被稱為“尹吉甫故里”、“詩經之鄉”。
湖北電視臺與央視《探索·發現》欄目還聯合拍攝制作了詩祖尹吉甫故里房縣 《詩經溯源》專題節目,節目于2012年1月2日在央視首播。節目時間長達35分26秒。香港鳳凰衛視等30多家電視臺紛紛轉播,在全國乃至全球引起強烈反響。
四、《詩經》詩歌及傳說溯源表明其開篇和結尾都發生和流傳于房縣
房縣歷代一直把尹吉甫推崇為“忠義”至尊、做人為官的典范。有關尹吉甫升官、蒙冤、盡忠報國、施粥救民、被周幽王賜金頭等各種傳說故事,在房縣廣為流傳。
在《詩經》中可以探尋到有關房陵的大量元素。在房陵世代傳唱的古老民歌中,也可以尋找到 《詩經》里的有關民歌。《詩經·周南》中的很多方言詞,至今還在房縣俗語中傳承和延用。《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中明確記載,今房縣南山在西周時為雎山,南山至縣城為雎水河,俗稱大雎水河;縣城東南還有一條沮水河,叫小雎水河,均是《詩經》民歌采風地。《水經注》載:“沮水出漢中房陵縣雎水。”王永祥先生在《且蘭人探源》一文中寫道:“今房縣有沮水,又名雎水,當是南遷且人在此居住的地方。”此外,在房縣沮水河邊的草叢、蘆葦中經常有成雙成對的斑鳩,房縣當地民俗中認為 “雎鳩”就是斑鳩,象征著男女間美好的愛情。
清同治版 《房縣志·風俗》載: “房陵人自古好歌。”房縣有關部門在民間文化搶救、挖掘、整理過程中,搜集到30多首與 《詩經》相關的民歌,其中 《關雎》民歌世代相傳不綴。一些鄉鎮的村民們不僅唱 《詩經》民歌,還用 《詩經》里的 《蓼莪》民歌哀悼已去世的父母。比如,門古寺鎮草池村一組村民鄧發頂,不僅會唱 《姐兒歌》: “關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還會采用古老的 《姐兒歌》曲調,用嗩吶進行吹奏。門古寺鎮秦口村村民張紹詳唱 《夜鑼鼓歌》: “走進山門往里走,叫我唱歌我也有。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家養女百家求,求到手了才罷休。”門古寺鎮巨峪村村民余立才唱的一首山號子就引用了 《詩經》中的 《伐檀》: “東方發白兮,上山崗兮,坎坎伐檀兮,日暮而歸兮……”門古寺鎮高塘村民間歌師胡啟龍,不論走到哪都愛唱幾句 《詩經》中的有關民歌,以顯示自己有文化、有素質。房縣九道鄉老歌師冉啟春經常傳唱當地的一首 《詩經》民歌: “關關雎鳩聲聞天,在河之洲又團圓;窈窕淑女你請坐,君子好逑萬萬年。”還有一首不知流傳了多少年的房縣九道民歌 《年年難為姐做鞋》,其歌詞是: “關關雎鳩 (哎)一雙鞋(喲),在河之洲送 (哦)起來 (咿喲),窈窕淑女(喲)難為你 (耶),君子好逑大不該, (我)年年難為姐 (喲)做鞋 (咿喲)。”這些都足以表明,至今仍在房縣流傳的傳統民歌,與2800多年前的《詩經》有著撇不清的淵源關系。
詩經最后一篇是 《殷武》,其中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的地名,至今仍在房縣沿用。清同治版《房縣志·房縣全圖》中有明確標示:景山在房縣城南240里,地圖南上方景山為荊山之首,松柏即現在的神農架林區政府所在地松柏鎮。(圖十)這說明《殷武》的故事就發生在房縣、流傳在房縣。 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房縣于2012年3月撤榔口鄉、設尹吉甫鎮。房縣不僅有尹吉甫鎮,還建有詩經文化廣場,每年舉辦詩經文化節。2014年,房縣人民政府申報的 “尹吉甫傳說”,被國務院納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房縣因而被稱為 “尹吉甫故里”和 “詩經之鄉”。
總之,《詩經》郵票最佳原地應該是湖北房縣。
附注:本文得到了湖北十堰民俗學會和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會長袁正洪的大力支持,并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此向袁正洪老師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