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城市(SmartCity)”的概念開始興起,成為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未來的重要發展目標。不少國家的城市居民們,都在享受著由智慧城市所帶來的便利。放眼未來,“城市大腦”將成為運行智能指揮中心,我們對于 “智慧”理念的解讀,或許不再僅是冷冰冰的“信息與技術”,而是以人為本的暖心宜居之地。
科幻變成現實“智能城市”成為全球發展趨勢
說到智慧城市,歐美無疑是發展的先驅。早在2009年,IBM就向政府提出 “智慧星球 (SmartPlanet)”計劃,建議在全美投資建設新一代智能型信息基礎設施,隨后開始創建首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構思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將全市公共資源和服務數字化,通過網絡聯結來了解整個城市的資源使用情況,從而提升市民和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責任感。在技術的帶動下,愛荷華州的迪比克市打響了全球 “智慧城市”的頭炮,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傳感器、軟件等一套智能系統,城市里的所有資源被 “一目了然”地連接了起來。
“智能城市”遍布整個世界。翻看去年所公布的 《全球智能城市索引》,第一名就是哥本哈根。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100個城市計劃對城市發展和管理做出各種 “智慧”挑戰。
不難發現, “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綜合發展的概念逐漸形成,并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從概念到實踐哥本哈根 “連續兩年歐洲第一”
“智慧城市”是一個充滿畫面感的名詞——在巴士站和商場等地方提供免費Wi-Fi服務;開放更多公共數據,以便市場開發便利市民的流動應用程序;智能家居以及物聯網的發展……于城市而言,對于 “智慧”的定義或許比你想到的還要多得多。
松島,是韓國花了十年打造的“全世界最聰明的未來城市”,在那里從馬路到建筑物,到處都裝了傳感器、攝影機,以備隨時收集大數據之需,宛如大腦的控制中心,根據車的數量、天色,就能夠決定該亮幾盞燈,不僅貼心方便,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巴塞羅那,數位交通的早期測試者,這座位于西班牙的城市擁有完美的公共自行車計劃,同時利用城市500公里的光纜,監測所有的傳感器種類。從城市噪音、空氣污染,到交通擁堵、市民活動甚至廢棄物管理,各項數據將方方面面 “一網打盡”。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每個家庭都有垃圾回收系統,未來還能透過物聯網,掌握居民垃圾回收的狀況。
哥本哈根,連續兩年拿下歐洲智慧城市第一把交椅,是全球碳足跡最低的城市,也是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對降低碳排放表現最積極的成員。它所研發的智能停車項目,讓司機可以用APP找到停車位,取代單純地開車兜圈子。令人佩服的是,這座城市的目標相當明確——在2025年達到碳中和。
曾有專家斷言, “智慧城市”的概念將會成為當今世界各地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切切實實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專家解讀
“無卡支付”吹響中國智慧城市的號角
這些年來,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也非常快,提出不少創新的概念和實現方法。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前幾年,我國智慧城市的起步階段,有不少地方將 “智慧城市”弱化為信息工程,主要是與信息化建設工作相結合;現在,隨著智慧城市建設實踐的深入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理念也在不斷成熟,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領域融合所帶來的創新效果,為智慧城市從1.0向2.0演進和迭代,提供了新思路。
據黃翰教授介紹,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分為三類:感知、分析、決策。具體表現為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形式,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傳統的信息藩籬,構筑開放共享、集約管理、跨界融合的基礎環境。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 ‘城市大腦’,具體體現為城市運行智能指揮中心,它對接國土、城管、交通、公安、消防、氣象等各類機構,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大數據中心、通信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將各部門整合在一起,通過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態勢預測、事件預警和決策支持,實現城市資源的匯聚共享,集合跨部門的協調聯動,為城市高效精準的管理和安全可靠的運行提供支撐。”
可以說,智慧城市的 “頭角”早已初露于你我身邊,我們最為熟悉的“無卡支付”,便是 “智慧成就”的具體體現。此外,黃翰教授表示,我們還可以看到超級公路、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等規劃的落地實施。例如,河南省舞鋼市就將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到了很多業務領域,體現了智慧城市2.0的特征。 “我想很快就會出現以點帶面的效果。”他這樣說道。
機遇與挑戰你決定城市還是城市決定你?
智慧城市已經離我們不遠,未來生活會變得更貼心、更便利,卻也可能被信息掌控。
對于 “智慧城市”,有人曾提出爭議——如果一個城市的運轉,最終追求的是效率、便利、舒適,那么智慧化應是這個時代所能給出最好的答案,但由于智能組件無法完美地串聯,以致節奏交錯影響下牽絆彼此的現實,確實是需要集體面對的升級挑戰。對此黃翰教授認為,一個城市的運轉,最終追求的是 “為市民服務”,促進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發展。
“目前,確實存在著智能組件無法完美串聯的問題,所幸的是我們已經看到這些問題,而且已經在解決這些問題,有一系列工程在支撐目標的實現,各地都在部署落實。經濟發達地區,在這些方面走得更快一些。例如廣州市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就匯集了來自全市各個政府部門的業務數據、文件、互聯網等數據。”他說, “我們國家的智慧城市,正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升級的階段,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持續改進過程。”
未來的智慧城市,一定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是黃翰教授所強調的。 “重點建設內容體現在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產業經濟、環境生態四個領域,這也是貫徹城市 ‘以人為本’的思想,解決城市發展的基本問題,激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市民已經不知不覺地參與了智慧城市的建設,譬如說出行數據、消費行為數據等,都為交通治理、精準服務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
毋庸置疑的是, “智慧城市”這個項目不僅雄心勃勃,也有一定的人文關懷。互聯網+政務服務、無卡支付、無人超市、人臉識別等,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在享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
在未來,你想要決定城市,還是被城市決定?
或許,贊嘆智慧,感恩智慧,那些暫時還沒有標準答案的討論,將是未來智慧城市升級版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