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著濃濃的遐思和向往,我來到了武當山。
武當山仙風道韻,紫氣撩人。剛入山門,一段段聽不完的故事和傳說、一幕幕看不夠的奇麗和秀美,紛紛撲面而至……武當歸來,盤點行囊里沉甸甸的“震撼”和“驚喜”,驀然發覺,最讓我難以釋懷的竟是水——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武當山的水。
武當山的水起點高,海拔1612米高的天柱峰是它的誕生地。4處泉眼,有如4個同時出生的乖孩子,一路活蹦亂跳地奔跑而去。4條山泉形成的清流,又宛若一架正被彈撥的4弦琴,錚錚作響;而山中那一組組、一簇簇令人贊不絕口的古老建筑,就仿佛琴弦上迸出的音符,定格在那里。
說起武當山的水,它的確應該是那里的主角。
據當地史料記載,唐代李世民執政初年,遇天下大旱,四方幾番求雨不得。于是李世民便派一名大臣去武當山求雨,結果天降甘霖,龍顏大悅。以今天的視點來看,這雨僅僅是一種巧合。然而,或許正是由于這偶然的巧合吧,卻成全了一座遠方的大山。從那時起,武當山便有了第一座皇帝敕建的供奉“水神”的宮觀,從而也為武當山后來的興盛奠定了輿論和物質基礎。
至于武當山緣何成為道教名山,還可以追溯得更遠,因而就不得不想到一個人——老子和他的《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有資料記載,他的《道德經》在世界上的地位僅次于《圣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 《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老子崇尚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他的基本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因而“無言”、“無為”、“道法自然”等等,就成為了老子看待世界的態度,進而成為“道理”,諄諄教誨后人,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老子把自己的確也當成水了。他覺得,水不僅僅往低處流,而且還能往高處飛。當然,那是在陽光空氣等的作用下,轉化、升華了的水的另一種狀態——云霧虹霓。所以,當他歷經了世間炎涼、參透了人世百態之后,毅然辭官而去,向往云霧虹霓般自由自在的生活。
函谷關是一道閘門,要出走必須通過那扇門。老子很知趣,為了能獲得方便的“通行證”,他不得不留下買路的“著述”。他端坐函谷關上靜思,寫出了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經》。老子大概也不會想到,他的這部《道德經》竟感染、感動了那個把守關口、企圖“阻攔”他出關、并“發難”向他索要“著述”的人——尹喜。尹喜獲得了“著述”,從此也辭官不干了,懷揣著老子的《道德經》,四處尋找起能夠修身養性的圣地來。
可以說,武當山是尹喜到達的最后一站。在這里,他看到了淙淙的清泉和飄逸的云朵,他聽到了百鳥的婉轉和松風的歌唱,他嗅到了百草的芳香和山花的明艷,他一定也感嘆過72峰朝大頂的神奇和壯觀……尹喜喜自勝,慶幸自己終于找到了能夠承載老子思想、進行自我修煉的絕妙境地。尹喜“尋找”的經歷一定充滿艱辛,而修煉的過程抑或更不輕松。他心靈深處是否有過一場惡戰,他怎樣討伐孤寂?如何抵御誘惑?人們不得而知。從此,尹喜就把武當山作為實現夙愿、安放靈魂、傳承老子思想的神圣之地,苦修苦煉,直至后人把他奉為了“得道”的神。
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神是不存在的。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卻給了后人不少的精神營養和啟迪。比如那位由神化人、蘸水磨針的老太太,并以此啟迪“真武”苦讀的故事,到那里方知,原來這“事件”就誕生在武當山中。“鐵杵磨針”是假的,而“故事”卻是真的。世世代代就那么傳來講去,有誰說得清這故事曾經啟迪、誘導了多少積極用世、努力進取的人呢。
這就是文化浸潤的力量,也是武當山的魅力所在。
老子對水的理解和釋義是很到位的。他對水的崇尚與贊美可謂達到了后無來者的境地:“善若水”,“水”幾乎就是他的“道”,并且把居善、心善、與善、言善、政善、事善、動善這“七善”,也毫不吝嗇地贈送給了水。
老子是個讀書人,他有學問,懂歷史,之所以崇拜水,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人們最先認識的物質形態,水則是其中之一。而后又有了關于水與人的關系的許多傳說和故事:比如出土陶器上的“水紋”,傳說中的水神“共工”,治水的“大禹”,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乃至后來歷朝歷代管理水務的大臣,以及當代的水利部門等,都足以說明人們對水的崇拜和重視。
武當山的水是有功勞的。它因肯于向下而成景,因敢于翻越坎坷而能歌;它飄動的云霓拂綠了山巒,它晶瑩的晨露潤紅了花朵;那由純凈滌亮的萬物惹眼,那靈動引誘得眾禽爭鳴;以霧為形,它舞美了八百里山脈;以隱為庫,它“內存”了萬般豐富……水在武當山是不可替代的圣物。水和龍彼此不分,有水的地方必有龍,人們便以“龍宮”、“龍潭”、“龍池”、“龍泉”為寄托,水被至高無上地尊崇著、膜拜著、弘揚著,走過了千年百年。“水態”、“水性”、“水義”、“水愿”,一個水字,讓武當山的歷史水靈靈地鮮活。然而,武當山還有另一種水,它流得崇高、流得難忘、流得辛酸、流得沉重。
那個時代,君王至上。自知肉眼凡胎的明朝皇帝朱棣,為爭取政治的合法性,弄得一個名正言順的帝位,便拿神來說事兒。他蘸著侍女研磨的墨水,一揮筆,一道“圣旨”下來,要在武當山敕建“紫金城”,為傳說中的“真武大帝”加冕。于是江南九省的資財,全國30萬工匠,便浩浩蕩蕩地朝武當山涌來。30萬工匠,就意味著有30萬個家庭要離散異地。那妻兒相送的悲戚,誰聽到了?那扶杖老人盼歸的淚眼,誰看到了?那在“圣旨”陰影下徒增的苛捐雜稅,誰過問了?武當山的“紫金城”與北京的“紫禁城”幾乎同時動工,一建就是14年。
14年日曬雨淋,14年風寒霜雪,14年蚊叮蟲咬,14年歷盡艱險,還有那14年的相思、鄉情,是怎樣地灼烤著工匠們的靈魂,其苦痛,其苦衷誰人能知……那時的武當山就是一個大工地,工匠們拋灑了多少汗水,又有誰說得清楚?
在武當山博物館里,有一處被濃縮了的施工場地。工匠們有鑿有扛,有刨有鋸,那場面很有些逼真。復制的歲月再形象,也難以再現那往日的鮮活。且看天柱峰壘筑“紫金城”宮墻的石塊,每塊都在一噸以上。那么陡峭的山崖,那么沉重的負荷,在運輸工具并不發達的當時,是怎樣運上去的?是怎么壘上去的?而且數百年仍如此地堅實牢固。遙想彼時情景,連當今的建筑專家們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感嘆。如此浩大艱巨的工程,如此艱險艱難的施工,肯定有流淌的血水,肯定有遇難的工匠。抱著一種似乎有點挑剔的心思,在那里我終于看到了一塊紀念368名死亡者的石碑。“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真的是只安放了368位亡靈嗎?那些死亡者的名單里,是否也包括了為工程獻出生命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賤得不能再卑賤的“下等人”?
歷經數百年的風雨行程,墨水、淚水、汗水、血水、潺潺流淌的泉水、從天而降的雨水,就這樣聚集著、交織著……每一滴水都在訴說著武當山的凝重。
武當山是一部水的文化史。山,詮釋宏偉;水,演繹太極。水善,滋潤萬物;水智,啟迪靈性。水無言,山捧出花朵向它致意;水隱忍,山舉起綠陰把它頌揚;水無爭,山擷來秋果為它祝福;水潔凈,山披掛銀裝為它布告……
有人說,參透了武當山的水,就會獲得一種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所以,如果說武當山是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章節,水當是武當山這一章節的主線或者脈絡。
在武當山金頂一隅,矗立著一塊“圣旨碑”。上面鏤刻著明永樂十七年五月敕建武當山“紫金城”的一道圣旨:“今大岳太和山大頂砌造四周墻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僅憑這一句,人們也該為朱棣皇帝說句公道話了。
這是一種環保意識的萌動,是對大好河山的敬畏,還是出于一種什么別樣的心思?對朱棣皇帝的寓意不好揣度。但這道圣旨的客觀效果倒是值得一說。
無疑,這圣旨是一道難題,但同時也讓修建 “紫金城”的工匠們大顯了一番 “身手”,從而成為武當山乃至中國的一筆珍貴文化遺產。這里,且不說那順勢而建的“太子坡”造型如何奇特、美觀,工藝怎樣先進、考究。只說 “金頂”的那道宮墻吧,它繞著山腰順勢而筑,最后形成的曲曲彎彎的墻垣,再加上金頂一側一座突兀隆起的山頭,當幾年前人們乘直升飛機航拍時,驚喜地發現,那滿山的碧綠仿佛深不可測的大海,那橢圓形宮墻又活脫脫是一只龜的裙邊。因而由宮墻、金頂和那座小山三者組成的立體圖案,原來是一只正在朝著深海游走的 “大龜”。
這不是巧合,是武當山金頂“紫金城”的建筑設計者們獨具匠心的藝術創造。一項工程一旦上升到了藝術的層面,其審美價值就遠遠地超出建筑本身的意義了。
還需稱道的是,自從朱棣皇帝下達了“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圣旨,后來不管是敕建還是修繕武當山的人,真的就再沒有人去隨意“修動”它,致使那里的山水草木、飛禽走獸們才一直悠然自得地生存著、繁衍著。那4條如練的清泉,也才潺潺不倦地歌唱著,跨越了百年、千年,而沒有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游武當山期間,有幸乘船游覽了太極湖。太極湖原名丹江口水庫,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當陪同采風的武當山管委會宣傳部部長薛啟勝告訴說,始于金頂的4道清泉水就注入在太極湖里時,望著這青山碧水,我們不禁感慨,感慨600年前的那次“敕建”,竟為后人保留下這方清水凈地;感慨那里滲出的一滴滴甘泉,600年后竟有了這么一次神妙的輪回——它以 “上善”的水,來回報當年曾經關注過武當山的北京城。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武當山旅游線路咨詢預定☆☆十堰旅行社☆☆十堰周邊游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網址: www.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茅箭區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