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昨日在香港逝世 享年94歲
世間再無金大俠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昨日逝世,享年94歲。
距離1955年金庸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書劍恩仇錄》,已經過去63年了。俠客道義,恩怨情仇,江湖是什么樣子沒有人見過,但在大部分中國人眼中,它應該是金庸筆下的那樣。
大家習慣把金庸的作品稱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取自他14部作品的第一個字。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決》、《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武俠夢
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袁花鎮查家,“一門五進士,叔侄兩翰林”,書香門第為他濃厚的文學底蘊提供了保證。
8歲那年,金庸在書房里看到了《荒江女俠》,從此便陷入了武俠小說的世界中。
金庸有“武俠夢”,他立志做一名外交官,出將入相,卻又不愿被官場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表面謙和的他,其實骨子里是血和肉的桀驁。讀中學時,因在漫畫上諷刺老師開口就亂罵人,被開除;后來到了報社也待不下去。
金庸初到香港時,那兒還是一個小漁村,人口不足50萬,他還樂觀地寫詩說:“南來白手少年行,立業香江樂太平。”
受人邀請,他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將自己的名字“查良鏞”的“鏞”字一分為二做了筆名,開啟了“江湖之旅”,《射雕英雄傳》之后,火遍全香港。
金庸能夠大火,不是因為奇跡,而是他制造了共鳴,讓每個人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和金庸一樣,巨著纏身。這些巨著的背后無一不凝聚著他的心血,也影響著大部分人的人生。
家國情
金庸小說,首先是一章中國當代文學史。從首部作品問世算起,60余年間,它們光大了中國通俗文學的傳統,成為全球華語文學的一張名片。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華人群體,就必然有金庸的讀者。華人相聚,不問家鄉,不分職業,哪怕素昧平生,縱使政見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會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說,也是一章傳統文化的回歸史。在他的筆下,既有家鄉海寧的夜半潮聲,也有負笈地衢州的爛柯對局,從白山黑水到蒼山洱海,從天山塞北到巴蜀臺海,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盡收卷中,讀之者無不為中華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馳神往。
金庸小說,還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啟蒙史。少年心,英雄夢。隨著金庸走筆如龍,歷史事跡、稗官掌故信手拈來,虛構角色與真實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傳遞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氣概,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氣的種子。
他賦予每一部武俠生命,顛覆傳統武俠的走向,在這個世界上創造了傳奇,也讓我們看到了刀光劍影的江湖和21世紀如出一轍,武俠里也有時代變遷的影子。金庸曾說:“寫這種小說,自己當做一種娛樂,自娛之余,復以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