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21世紀的熱門話題。下面武當山旅行社小編帶您了解武當道教養生的基本理念;在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追求健康,維持健康和促進健康是人類的共同目標。那么,什么是健康?由于人們所處時代、環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對健康的認識也各有千秋。
一、健康的概述
1、 現代醫學對健康的認識
健康是21世紀的熱門話題。在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追求健康,維持健康和促進健康是人類的共同目標。那么,什么是健康?由于人們所處時代、環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對健康的認識也各有千秋。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部分人群,受傳統觀念和世俗文化影響,認為“無病即健康”,把有或無疾病作為是否健康的唯一標準,把健康定義為“無病、無傷、無殘”;更有許多人把健康體檢看作是“無病找病”,認為是“多此一舉”。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健康的認識日益深化,逐步形成了整體的、現代的健康觀。表述比較完整的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對健康概念提出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一定義有3個特征:第一是突破了“無病即健康”的低層次的健康觀。第二是把人的心理狀態、社會交往與人際關系能力和狀態與健康聯系起來,從單純生物醫學角度看待健康發展為從生物范疇、社會范疇、心理范疇多角度解釋健康,包括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對健康的多維度影響。第三是從個體健康擴展為群體健康,提出了保持人類生存的環境、空間良好狀態對于健康的重要意義,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要求人們主動協調人類機體與環境的關系,保持人的健康與社會生活環境和物質環境的高度統一。這與我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的理論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2、 健康是資源的理論
世界衛生組織在1986年首屆世界健康促進大會通過的《渥太華憲章》中進一步提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個積極地概念,它不僅是個人身體素質的體現,也是社會和個人的資源。為達到身心健康和較好地適應社會的完好狀態,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能力去認識和實現這些愿望,努力滿足需求和改善環境。概括地說,健康既然是資源,就是有限的,只能滿足重點需要;這一寶貴資源還需要得到保護;作為資源,健康也是生產力,與勞動力,生產資料一樣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主動采取行動維護這一寶貴資源。
3、 健康是權利
健康更是人類的一項基本需求和權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潛在動力。這就要求人們重視健康價值,實踐保持健康的路徑,樹立“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的理念,全面提升自身健康素質,以增加國家民族的綜合競爭力。
二、生命全程健康觀與“養成教育”
1、 強調“養成教育”
要鼓勵人群個體從小,從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前就懂得養生基本知識,并身體力行健康生活方式。這就需要有:養成教育的理念。即任何行為方式是與最初形成這一行為模式所接受的教育有關,盡管施行這種教育的個體可能是在一種不自覺地情況下給予的“示范”。如生長在父母吸煙的家庭中的兒童在成人后容易吸煙并成癮。生長在喜歡運動。
2、 生命全程健康觀與健康增值
人從出生到成人最后到死亡是一個連續的自然過程,生命的不同周期組成了人的生命全程。所謂“生命全程健康觀”就是把人生劃分為幾個明確階段,針對不同年齡段,給予連續性預防保健服務與養生指導,主動促進健康,達到不斷地健康增值與延年益壽的目標。如果再就業后定期向銀行存入一定比例的資金以備用或增值一樣,如果個體能夠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各種危害生命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與心理,積極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并主動進行健康投資,正確進行健康理財,就能使自己的健康得以不斷“增值”,最終能夠到達“健康老齡化”的境界,即“無疾而終”,這也是提倡預防理念,提倡“養生”的意義之所在。
三、預防保健與養生的關系
養生概念最早來自《易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預)”,《皇帝內經》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臨渴而掘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知道是什么樣的人患病,比知道這個人患什么病更重要”。上述哲學思想構成了預防醫學的理論基礎。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主張以積極主動預防保健的方法來維護群體與個體的健康,這就與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醫學注重養生修身包中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提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東方文化特點的現代養生保健學,來改善中國居民健康素質,提升中華名族競爭力,這是養生指導師面臨的巨大歷史責任。
四、道教養生學
道家養生學,由道教繼承下來。全真道養生法,乃修真養生,健體強身之正法。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內篇。養生學是以健身防病,延年益壽為其宗旨。臨床事實證明,養生對常見的神經衰弱近視眼咽喉炎面部神經病胃病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肝炎等都有一定的療效。當人處于養生功態時全身放松,自身陰陽二氣得以相互調節,通過煉陰返陽,培養真氣,使自身元氣更盛,提高免疫功能。養生還能激發人體潛能和益智,養生者工夫達到一定階段,可以自發地具有某種功能。此外,養生不但可以健身,而且還可以培養人的情操,使人心胸坦蕩,浩然之氣常在。同時,養生還對提高記憶力觀察力判斷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真道初級筑基法(以下簡稱筑基)是道教修真養生最基本的養生法之一。道教修煉分為四個步驟:一筑基,二煉精化炁,三煉氣化神,四煉神還虛。筑基一關,最為重要。首先來了解筑基原理。
道教養生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在修真養生方面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及一整套的功理功法。其功理祖經為《道德經》《陰符經》。功法名著為《參同契》《悟真篇》等。這些經典,不經師指,秘要終不能知,道教的修煉,尤其是功法,歷代是師徒口傳心授,過去道觀中,傳授功法時要舉行盟誓科儀。即宜人宜時相授,以維護其教功法的正統性。
道教提倡修真養生,主張重訣不重文,務實而不務虛。正所謂妙在明師一句傳。有詩道:高談闊論非至道,片言暗點是良師。正是修真精義的寫照,道教修煉遵循著一條誰也不能違背的原則,即在修持過程中,自始自終以道法自然為座右銘。自然之道靜,天地萬物生。自然,即在修持中不妄為,煉功時合乎自然,既不急于求功,又不懈怠,按眾所周知的名詞表述就是無為。
道教認為,修持時必須安神固形,性命雙修。邱長春真人說:三分命功,七分性學,性何功哉?所以,這里稱作性學,而不稱作性功。養生學中,性是指人本來面目,一身之主宰,又稱為元神。性學還指品德方面,作為修持者來說,必須具備胸襟開闊,少私寡欲。同時,應多做有益于社會的功德事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慈真慧,方便眾生,由此,內心易趨于清靜,也有利于修持;命功煉形,是指修持時的具體方法。可以說,性學是筑基養生修持的基礎,命功則賴以性學而得以驗證筑基的功效。
道家養生學,實際上就是一門身心性命的學問,作為一名真正要實踐道家養生術的人,首先要明曉道的真義,人與道的關系,深悟與道合一的妙旨,從而達到坐忘致道目的。實踐道家養生術的過程,是一個明道樂善,出迷悟真,認識真我,忘卻小我的實踐過程。道家養生學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道在養生學中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的元氣。道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并且有人是道的化身的說法。天地陰陽二氣相互轉換,形成年復一年,亙古長在,天長地久,人能效法天道,虛靜無為,少思寡欲,即可與道合一。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正在向精神領域渴求,弘揚道家古代傳統養生術,對于提高道眾身體健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筑基的目的,是通過凝神固精養氣,以達到恢復機體功能。道教認為男子16歲,女子14歲以后,隨年齡的增長,每一個人不免有七情六欲的誘惑,使得自身體內有不同程度的虧損,而筑基功正是彌補這一虧損的良法,經常堅持修煉,能調動青春活力,強體健身。
筑基,又稱百日關,不過是個比喻詞罷了。據道經記載及煉功者驗證:大抵因年齡性別體質根性及悟性不一,所修功法進展差異甚大,其主要原因,看修持者功勤與否,得法不得法耳。以上敘述了筑基原理,下面介紹筑基養生法。
修煉時,一般為單盤腿式或自然盤腿式。然后,雙手掐道教修真傳統子午訣,叩齒至9 次后,牙齒相合,舌抵上腭,兩目微閉。入靜時,先凝神于竅中竅,此處名神室,又名中黃,即兩目齊平處中間,然后,一心內觀,意守丹田。子午訣:即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無名指根處即是。筑基下手法,男性一般是守下丹田,而女性是守中丹田,作為女性養生者可詳閱《大成捷要》內《坤元經》。
為加快入靜,可另采用此法:盤腿后除照以上要求外,同時意守丹田并武火呼吸至9次。這樣,不調息而息自調,自然神氣相交,心自歸靜,待口內津液豐盛時,稍用真意送入中丹田。入靜后,一點真意,默注丹田,綿綿不絕,若存若亡,勿忘勿助,微存真息,入于虛靜。此時,身心即與大道冥合,妙景妙道,非真實修煉者所能體悟。
習煉一月以后,其丹田神氣混融,并有熱感,煉功一段時期后,可覺丹田氣流涌向尾閭,時而丹田有自發的跳動感,或身體某部位也有跳動感,這屬于正常現象,勿理睬,更要繼續煉功,直至尾閭處氣流又自沖夾脊以至玉枕,若覺氣流沖至玉枕關時,還得加緊修持,氣流若不能自沖此關,或停留在此處,常伴有頭腦發漲,面部發熱等不舒之感,故工夫至此,須勤加修持,氣足之時,自然沖過玉枕關,玉枕關通后,修士役使真意從明堂引氣入丹田,又復歸于虛靜。玉枕關通后,平時常要回光返照,以保持真通。這時,始覺氣血周流,真氣融身,精神格外舒暢,常覺腹內有聲。行功之人,如渴飲水,冷暖自知。通關之后,達到精全氣足神旺。筑基后期,行功之時,常有活子時之兆,又稱一陽來復,這意味著要進入第二步煉精化炁時期。筑基后期,這種信號尤為明顯。修持者在筑基圓滿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訪師求訣,求得第二步煉精化炁口訣,參悟自修,則能取得進一步的功效。
筑基后期,行住坐臥,舉止皆要安詳,常合于道。尤其是夜間要特別注意,若白日過度疲勞,以致夜晚昏睡,其功準有走失(又稱漏爐),因昏睡之時,神不守舍,恐思慮之神擾亂元神,而導致神氣不交。若元神守舍,神氣相抱,則元精可固,筑基可保。總之,凡白天只要以理制情,不動肝火,常清常靜,則功夫定無走失。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武當道教養生—現代養生基本理念|☆☆武當山旅行社☆☆武當山旅游☆☆十堰周邊游
☆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3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1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2953849132
網址:www.slyhj.com
地址:十堰市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