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今,只有4家能稱正宗風味
黃廷芳酸漿面制作30多年,是鄖陽酸漿面制作工藝的傳承人。
鄖陽酸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也有雜面。
焯好水的芹菜、臘菜經過一段時間的腌制,就變成了酸菜。
編者按:近日,我市公布了第六批非遺代表性項目目錄,竹溪的偏頭山傳說、高腔皮影戲,鄖陽區的梅氏鼓樂、鄖陽酸漿面制作技藝等10個項目上榜。“承遺風古訓,傳文化薪火”,本報今起推出“聚焦十堰非遺”系列報道,展示十堰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它們,為十堰留住文化根脈。
提起鄖陽酸漿面,十堰人幾乎都知道。這種風味小吃,酸香撲鼻,味美爽口,老幼皆宜,不少家庭都會做。別小看它,它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相傳是因為鄖陽人愛吃酸菜才逐漸形成的。
一碗地道的鄖陽酸漿面,究竟如何出爐的?記者日前采訪了鄖陽酸漿面制作工藝的傳承人黃廷芳,請他傳授秘訣。
■文/記者 冰客 通訊員 田英鷗圖/鄖陽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鄖陽酸漿面誕生于清道光年間
鄖陽地處鄂豫陜三省交界,秦腔豫音楚風交匯,鄉土小吃種類眾多,形成其獨特的美食文化。鄖陽酸漿面就是鄖陽傳統小吃之一,史載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因其口感勁道、酸辣開胃而備受歡迎。
關于鄖陽酸漿面的誕生,史料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清道光年間,鄖陽城有一王姓姐弟,父母早亡,靠乞討為生,住在城外的破廟里。為了生存下去,姐姐被賣入大戶人家。在弟弟12歲生日那天,姐姐湊錢買來一斤白面和半斤豌豆面,準備為弟弟做長壽面。為了調味,姐姐除了放入鹽外,還將平日討來的剩菜湯煮沸,調在面里中。誰知,面湯酸香四溢,過往路人垂涎欲滴,紛紛進廟一探究竟。姐弟倆誠實相告,路人搖頭不信。這件事啟發了弟弟:“既然人們對剩菜湯面條如此好奇和喜愛,何不開一小店糊口?”姐弟商量過后,姐姐將賣身銀錢交給弟弟開店。
弟弟在漢江西河碼頭邊開了一家面館,專門賣剩菜湯面條。這種面不僅便宜,而且聞來酸香無比,引來眾多食客光顧,生意日漸紅火。討來的剩菜湯不夠用了,弟弟又想出一個辦法,將面湯澆在菜葉上,讓其發酵成酸湯。弟弟試驗一下,居然成功,研制出了酸香無比的酸漿面。后來,酸漿面幾經改進,受到食客的普遍歡迎,食者中不僅有普通市民,還有達官貴人。
沒幾年時間,弟弟便兌現自己的承諾,將姐姐接回來和自己共同經營面館。酸漿面經過代代傳承,直到現在,成了鄖陽的名吃。
清末至今,正宗鄖陽酸漿面館只有4家
鄖陽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清末至今,繼承和發揚了正宗鄖陽酸漿面風味的有4家:一是清宣統年間開業的高家酸漿面館;二是民國時期的劉家酸漿面館;三是1949年以后開業的張狗娃(張玉金)酸漿面館;四是如今在鄂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黃家酸漿面館,店主是張玉金師傅的徒弟黃廷芳。
黃廷芳今年61歲。1985年,他和家人投奔鄖陽老城親戚家,在張狗娃酸漿面館打工。1991年,張狗娃酸漿面館關門,黃廷芳便自己在鄖陽城區開了一家黃家酸漿面館。1994年,根據政府統一規劃,黃家酸漿面館搬至小石橋下。
黃家酸漿面館2009年被鄖陽餐飲業協會、文化旅游業協會評為“鄖陽酸漿面名店”,被中華飯店餐飲娛樂行業協會評為“中華特色名小吃”。
鄖陽酸漿面做法考究
黃廷芳介紹,鄖陽酸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也有雜面(用百分之三十的豌豆面加入百分之七十的小麥面),秘制酸湯、酸菜(一般是腌制的酸芹菜或酸臘菜)、放入綠豆芽,撒上蔥花、香菜和芝麻碎末(炒香的芝麻稍加搗碎)。工藝并不復雜,卻不油不膩,酸香無比。夏天食之,能祛油膩助消化;冬天食時,多調些辣椒油、胡椒粉,能開胃祛寒,增強食欲。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存于鄉野小館。
鄖陽酸漿面的制作工序主要分為四道:制漿湯、炒漿料、搟面條和煮制酸漿面。“制漿湯的原料,一般選用臘菜、白菜、芹菜、包菜等青菜,也可用嫩豇豆,摻點花椒葉,色香味更佳。”黃廷芳介紹,制漿湯的方法也叫“抖漿”,在清明節以前抖的漿,是上等的好漿。“把菜用開水焯一下,放入干凈的盆中擺好,再將燒開放溫的面條湯澆到青菜上,用一塊青石壓住,陸續澆入適量的涼白開。每次澆水時,盆里的‘浮沫’一定要撈干凈。待聞到酸香時,美味的漿湯就制成了。每次取湯后,要將新鮮面條湯適量兌入老漿湯中。”
“第二道工序就是炒漿料。具體作法是:將香油、豬油燒到80℃,下蔥花、姜末、食鹽,炒成紅黃色,鏟出鍋。如需辣味,也可加入少許辣椒面。倒入漿湯,配以五香粉、味精等調料,待湯汁變成乳白色,放涼,隨吃隨取。”黃廷芳說。“第三道工序是制漿面,最好是手工搟切的黃細面(因放入少量堿,面條帶有微黃色)。”黃廷芳強調,“和面時,要加入鹽、堿和雞蛋清。這樣的面條煮出來,既好吃又有勁道,不糊湯。”
“最后一道工序是煮面。大鍋加水燒沸,50克綠豆芽焯水至斷生撈起,和切碎的酸菜同置一大碗內。用漏勺盛面條放沸水中略煮,倒入碗中,澆淋煮好的酸漿,撒上一湯匙炒熟且碾碎的芝麻末,根據個人口味,澆一勺用香油調好的辣油,撒上蔥花、胡椒粉、味精,調好口味,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酸漿面了。”黃廷芳介紹。
鄖陽地區有“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缺酸”的說法。酸漿面的面白味美、酸鮮可口,具有開食欲、健脾胃、助消化、驅風寒的作用,很適合高寒山區、濕氣較重地區的人們食用。1986年,鄖陽酸漿面被錄入《湖北土特產》一書。
一碗酸漿面承載了多少游子的鄉愁
采訪中,記者發現,酸漿面是鄂西北百姓的家常便飯,可謂家家會做,人人愛吃。對于許多從鄖陽大山走出去的游子來說,酸漿面是他們日思夜想的家鄉味道,勾起濃濃的鄉愁。據傳,從鄖陽走出去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楊獻珍,年過古稀還堅持下廚,做家鄉的鄖陽酸漿面。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老兵回到家鄉十堰,拒絕各方宴請,硬是要吃鄖陽酸漿面。
日前,鄖陽酸漿面制作工藝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十堰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圍繞“如何讓鄖陽小吃更好吃”,鄖陽區文體旅廣局、工商聯、食藥監局等相關部門,目前正研究成立鄖陽三合湯、酸漿面美食聯盟,制定三合湯、酸漿面美食標準化工藝流程;使用綠色健康食材,保證貨真價實;發揮聯盟優勢,廣泛宣傳推廣,嚴格食品采購、驗收、儲存、出庫、運輸等環節質量控制,規范操作,杜絕食品安全事故;實現鄖陽美食產業化,培植優質小吃企業做大做強,淘汰落后的小吃店,面向全國發展鄖陽小吃產業。“傳承地方美食文化,進一步提升三合湯、酸漿面等特色小吃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打造‘味覺鄖陽’。”鄖陽區相關部門表示,將主動發揮職能作用,合力打造鄖陽品牌名吃,實現“鄖陽小吃”走出湖北,走向全國,擦亮鄖陽文化旅游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