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業40年發展回眸
從昔日的窮山溝到今天享譽海內外的 “商用車之都”和 “新興的工業城市”,從曾經的“二汽打個噴嚏,十堰就會感冒”到 “一主四大四新”現代工業格局基本構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十堰工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銳意改革,開拓進取,歷經40年艱苦奮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十堰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不斷融合,企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進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工業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
砥礪奮進拓新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涌動,長期沉寂的市場被激活,擴大經營自主權、建立經濟責任制、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等地方工業企業改革序幕正式拉開,十堰開始形成地方工業雛形。
1985年到1991年,隨著“依托服務東風,依托資源優勢,振興工業經濟”、“三改一加強”和“抓大放小”一系列戰略方針的實施,由神雁專用汽車集團、通達集團、華陽集團等6家集團企業組成的全市經濟發展“聯合艦隊”的形成,十堰工業改革全面展開,實現了工業經濟第一次騰飛。
1992年到2008年,十堰工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各項工業發展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項目強市譜寫新篇。“十五”期間,全市共實施工業項目490項,累計完成投資 92.14億元,計劃完成率153%,創建市以來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新記錄。全市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0家,累計開發新產品800余項,全市有48家企業成為省市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企業。
工業開放高速邁進。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委、市政府“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工作思路的確定,全市對外經濟飛速發展。2008年,全市進出口額達21147萬美元,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20萬美元增長175倍,并對5大洲的9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出口業務。
工業企業脫胎換骨。到2003年底,全市納入改制的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952家,完成改制的865家,占應改制企業的90.8%。到2005年底,全市工業企業的改制面達99%以上,市屬地方工業企業幾乎全部實現了民營化。
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到2008年,全市汽車及零部件規模以上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67家,資產總額900億元,從業人員10余萬人。全市建成大中小型水電站204座,醫藥工業完成產值8.9億元,冶金燃化工業骨干體系基本建成,輕紡工業完成產值7.1億元,建材工業完成產值5.1億元,食品工業走向世界。
縣域經濟全面壯大。到2008年底,縣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95.89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87.64億元的40%。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市財政收入44.86億元的37.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3元,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2841元。
“雙億工程”喜結碩果。200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推進工業發展的“雙億工程”。2008年底,50家“雙億工程”企業完成總產值162.87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比重達到25.67%,占全市地方工業比重達到46.7%,實現銷售收入155.91億元,上繳稅金2.57億元,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綠色發展譜新篇
2008年以后,我市工業改革開放全面進入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新時代。
首先是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轉型升級。汽車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端化發展,零部件企業主動向乘用車、新能源車零部件方向突破。新能源汽車發展后位趕超,到2017年底,全市已發展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7家,2017年生產新能源汽車23404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聚效應正在顯現。
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推進,成立了十堰市裝備制造行業協會;生物醫藥產業提質增效,天圣制藥、共同生物、人福(竹溪)藥業等龍頭企業加快崛起;新材料新能源和電子信息產業突破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不斷增多,并向車聯網方向邁進。
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制定實施“一主四大四新”產業行動計劃,推進“千企千億”技改工程,強化項目庫建設,加大“退二進三”、異地置換力度,加快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2017年十堰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受到國務院表彰。
其次是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全面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僅“十一五”期間,就關閉黃姜加工企業69家,其它高污染企業近300家。2010到2017年不僅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還主動淘汰制革21萬標張,電解鋁3萬噸。
狠抓節能降耗,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節能降耗貫穿工業生產全流程,不斷提升重點行業、區域清潔生產水平。鄖西縣平凡礦業有限公司、十堰天翔繭絲生化有限公司分別在2012年、2014年被工信部確定為清潔生產示范項目。
深化工業污染治理。推動污染企業退城入園。開展沿江化工企業污染專項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引導工業綠色轉型。通過“煤改氣”、“煤改電”,全市已完成燃煤鍋爐的淘汰或改造任務,累計淘汰或改造鍋爐392臺。
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大力宣傳綠色制造工程,房縣賽武當新型建材有限公司2015年6月被工信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工業產品生態設計試點企業。大力推動循環產業發展,開展再生利用行業整頓清理,重點發展循環型鋼鐵產業以及吸納熱電廠粉煤灰的循環型建材產業,目前全市綜合利用企業21家,年處理工業廢渣約182.92萬噸。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發展新技術,使綠色成為十堰工業發展主色調。
厚積薄發鑄輝煌
先進的工作思路、科學的工作機制、周到的服務保障,使我市工業發展歷經40年改革洗禮,完成了鳳凰涅槃的蛻變,我市工業發展碩果累累。
工業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工業經濟形態不斷優化。截至2017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91億元,比1978年增長383倍,年均增長16%;實現工業增加值531億元,同比增長13.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35家,規模企業從業人員20萬人,資產總計3000億元。
汽車產業龍頭地位穩固,產業集聚效應逐漸顯現。在產業規模方面,2017年末,全市擁有汽車企業近千家,全市汽車產能達100萬輛,可生產100多種車型、1000多種總成、4000多種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輕、微、客、低速貨車、各類專用車等全系列商用車發展態勢;在產業布局方面,十堰汽配城是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集群優勢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十堰擁有東風汽車商用車公司技術中心(國家級)、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十堰)示范基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動力傳動與電子控制”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國家汽車零部件質檢中心也基本建成;在機制創新方面,東風公司通過引入民營機制極大地增強了我市商用車產業的發展活力;在產業集群方面,我市已形成了以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的十堰商用車產業集群,以丹江口為主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鄖陽區為主的鑄鍛產業集群,以竹房城鎮帶為主的有機食品飲料產業集群,以十堰西城高新技術產業園為主的十堰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共創時代新篇。截至2017年,十堰兩化融合示范企業達53家。全市應用計算機進行財務管理、倉儲管理、物流管理、成本控制等信息化管理的企業達到61%,應用協同辦公系統達到60%,部分企業關鍵性工藝實現智能制造。2015年,我市獲得全國“寬帶中國”示范城市,成為首批入選的39個示范城市之一。億脈公司被工信部授予2015年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企業,成為全省上榜的3家試點企業之一。東風小康有限公司被工信部授予2015年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
新時代,十堰工業發展將繼續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奮力實現十堰工業經濟發展新一輪騰飛。
☆☆☆ 品質旅游,服務至尚 ☆☆十堰工業經濟破繭成蝶☆☆☆十堰旅行社☆☆十堰周邊游
☆☆☆~ 十堰百分佰國際旅行社 真情服務 ☆☆☆~
24小時咨詢熱線:
電話:0719—8883686 19907282431 18972491426
傳真:0719—8883686
微信:Z1990728243 18972491426
QQ: 25279947 1601406180 404715680 468901138
網址: www.slyhj.com
電郵:25279947@qq.com
地址:十堰市人民南路7號長泰主樓215室(三堰加油站旁)